搬离金城关已经有9年时间了,后来偶尔路过,总会和朋友们笑称“这是我的地盘”。
尽管昔日的青砖红瓦,泥泞道路早已被整齐的仿古建筑和宽阔的柏油马路替代,但是在那里成长的16年,仍是我最怀念的时光。因为金城关地处黄河以北,老兰州人都称那一带为“河北里”,从小我都被家人朋友笑称“河北里的破山石”。后来我才明白,金城关一带,是黄河北岸最为狭窄的蜂腰地段,正是因为这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,造就了昔日“一夫当关万夫莫开”的恢弘津关。而这里的民居大都依山而建,并且那时也没有什么绿化,所以“破山石”是对那片土地贫瘠程度的真实写照。
如今去到金城关,却是别样的一番感受。每次站在中山桥南侧的亲水广场向对岸望去,有着“佳木秀而繁阴”之景的白塔山与金城关的仿古建筑群相得益彰。
金城古建一条街依山就行,择建亭台楼阁,就势取景,形成了高低错落的仿明清风格建筑群。廊腰缦回,檐牙高琢,绿瓦白墙映衬在白塔山茂密的植被中。上有白塔入云间,下有百年中山桥,黄河向东奔流,形成了百里黄河风情线上的一道璀璨之景。
夜幕降临,金城关古建筑群华灯璀璨,在绚丽灯光的加持下,梁材间彩画更加绚丽,鲜艳悦目,依稀能看到古时亭台高俯黄河,商贾往来,人们在这里歌舞升平,觥筹交错间吟诵千古绝唱的场景。人们时常夸赞重庆洪崖洞,在嘉陵江畔依山而建的楼阁夜晚看来恢弘大气,相比之下,金城关也毫不逊色。
通过中山桥至北岸,西行百米便到了金城关。2007年,这里修建成为了金城关文化风情区,整个园区分为一台、二台、三台。其中一台为仿古一条街,经营古玩、字画、民间工艺品以及餐饮茶楼等;二台为主题博物馆,分别是兰州彩陶馆、兰州文化体验馆、秦腔博物馆、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和黄河桥梁博物馆。
整个风情区的墙面和地面都以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,浮雕、地雕、廊画等涵盖了甘肃8000年地方文化特色。《皇帝问道》《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兰州》《兰州水车创始引进人段续》《张骞出使西域》等古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化名人轶事和重大历史事件,通过甘肃具有地方特色的砖雕来体现。双画砖的表现手法也是独具一格,对称布置着兰州老八景《五泉飞瀑》《兰山烟雨》《白塔层峦》《梨园花光》《河楼远眺》《古刹晨钟》《虹桥春涨》以及《莲池夜月》。不仅是兰州,整个甘肃的历史文化,都能在这里找寻出它的痕迹。
在我儿时的记忆中,这一带还是老旧的贫民窟。一间间砖混结构的平房和黄泥筑造的院墙建在低于马路的地窝子中,一到下雨天,这里便泥泞不堪,春季来临,更是漫天黄沙、尘土飞扬。而后通过一次次的修葺、改造,才有了如今的模样。曾经在书中读到“春风不度玉门关”“西出阳关无故人”,总在想“金城关”是否也曾是丝绸之路上的要塞,所以用“关”来命名呢?而当我翻开史册,走进金城关的过去,对这片生我养我的地方,又有了新的认识。它,也曾无比辉煌灿烂。
汉晋以来,黄河兰州段称“金城河”,以金城县而得名。金城控河为险,藩屏中原,联络西域,史称“河西雄郡,金城为最”。
金城关作为汉王朝开拓、经营大西北的前哨,丝绸之路上的黄河渡口城市,为了把守渡口,在黄河北岸,修筑金城关。北周武帝时在白塔山下设立金城津,开皇十八年,改津为关。至隋唐盛世,金城关前可谓马蹄声阵阵,驿使飞驰;驼铃声悠扬,胡商往来;僧侣进出,诗人吟哦,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,文化关口之称实至名归。唐广德年间,吐蕃占领陇右,随后金城关废弃。
明代,兰州黄河以北为元朝残留的瓦剌和鞑靼民族驻地,他们时常跑马南下,饮马于黄河,大肆抢掠。所以明朝采取移民政策,屯垦戍边,修筑边墙、关隘、城堡防御设施,予以应对。
明太祖洪武十八年,兰州卫守御指挥杨廉建成黄河镇远浮桥,在桥北的宋代金城关旧址上重建金城关,经过正统、万历年间两次重修,使得金城关成为一座结构复杂,防御齐全,气势恢宏的津关,东西关城与中间关城号称金城三关。在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,金城关下虽然多次兵戎相见,连天烽火,然而在相对和平的时期,也有中外商贾和使节出入雄关,西去东来,络绎不绝。
清朝一统天下后,兰州深居帝国的中心位置,因此金城关的军事作用降低,雉堞楼橹与寺庙遂而逐渐倾圮,白马浪上的关楼尚存,便被人们认定为金城关,而对它的历史以及复杂严密的防御体系已经浑然不知。
东西两个关城的旧址之间,长约三里许,靠山一带多为车马店、驼场,黄河沿岸多建悬楼水榭,成为各民族商旅来往的繁华码头。鼓角争鸣声中,地方文武官员迎送封疆大吏;推杯换盏间,洒泪挥别亲友出关西去。往昔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的沙场成了今日的惜别之地,干戈化柔情。可怜风雨侵蚀,至清末民初,白马浪关城终究倾塌。1922年,甘肃督军陆洪涛不忍雄关坍塌,派员重修,恢复名胜。但1938年,为了拓建甘新公路,又拆除了关城。至此,千年雄关消失,唯有金城关地名留存至今。
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,而金城关,似乎是不胜酒力的那一个。兵荒马乱,它以身躯守护着金城,太平盛世,又化身酒肆茶社,见证了无数次西行的依依不舍之情。而今越过千年,见证了历朝历代兴亡更替,见证了沧海桑田,到现代人们的美好生活,金城关不变的,是那份淡然。
它仍在北岸,看着奔流不息的黄河水,看着与它相依的中山铁桥,一同守望着金城兰州。而“破山石”这一称呼,现今看来,似乎更像是对千百年来生活在那里的人民,坚韧不拔,强大信念的真实写照,粉骨碎身浑不怕,定留美好在人间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