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肃兰州,钟灵毓秀、历史悠久,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。兰州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、“茶马互市”和商埠重镇。黄河穿城而过,因此被誉为“黄河明珠”。
上世纪20年代,一些外国摄影师来到甘肃,他们立刻被这里独特的城市和人文风貌吸引,拍摄下了很多照片。通过这些老照片(黑白照片AI上色),我们才发现,百年前的兰州原来这么美!
一百年前,摄影师泛舟黄河,他站在船上拍摄下了兰州城城墙。20年代的兰州城墙,高大雄伟、固若金汤,与城墙外的黄河之水相得益彰。
兰州城墙,始建于北宋。后经明清时期的不断扩建,到了1890年前后,兰州城墙最终定型。据说,兰州郭城周长18里,内城周长6里,城墙高11米。
这张照片拍摄于兰州衙门府附近,摄影师站在房子的高处远眺衙门府。建筑古色古香,掩映在绿树中。最远处,还能看到大山。
兰州城隍庙,始建于宋代,是一座四进式宫殿式木结构园林古建筑群。清乾隆年间(1736-1795年)毁于一场大火,后来又进行了重建。
这是当时的庙会,中午时分,几名军人和百姓坐在路边一个小吃摊上吃牛肉面。背景是城隍庙内的一座大殿。
过去的兰州城,规模宏大,内城有四座城门:东承恩门,南崇文门,西永宁门和北广源门。外郭还有九座城门:迎恩门、天塹门、广武门、拱兰门、通远门、永康、靖安、神川、天水。照片中是当时的一座箭楼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这些城门随着坚固的金城城墙一起消失了。如今只剩下了广武门和一段20米的城墙。
照片中这道石头墙,叫碧口界墙。石墙上开有一个门,门口有很多士兵在把守。
在队伍中,还有一顶轿子。碧口,位于甘肃陇南文县东南部,与四川青川交界。生活在这里的人,多为四川经商落户的移民。因此,自古就有"碧口不像甘"的说法。
黄河边上,有一台完全依靠水力驱动的水车,正在将黄河水提灌到岸边的农田里,这就是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。如今,兰州有专门的水车博览园。
照片近处,就是雄伟壮观的兰州城墙,城墙上面还有一些建筑。城墙外是奔流不息的黄河,可谓固若金汤、易守难攻。
两名出色的猎人,正在展示他们的战利品,一只体型硕大的老鹰。这只老鹰的个头有半人高,它的翼展就达到了三米。
兰州有条河叫雷坛河,雷坛河最早叫阿干河,是黄河的一个支流。这是雷坛河干旱季节的面貌。河水变少,露出了河床。
远处,河面上有一座拱桥叫握桥,也叫西津桥或卧桥。始建于明永乐年间(1403~1424年)。桥长27米,跨度22米,高4.5米。"虹桥春涨"为古时兰州八景之一。
兰州城隍庙,是为祭祀汉大将军纪信为城隍而建。一直是很多人爱去的地方,每逢庙会,四面八方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。
院内有石狮一对,有200多年的历史。大殿前面聚集着很多人,有赶集的,有卖水果葡萄的,还有一些小吃摊。兰州城隍庙现存的古建筑为明清建筑。
这张照片是站在兰州城墙上拍摄的。高大的城墙里面,就是热闹繁华的兰州城,建筑古色古香,掩映在绿树丛中。
城墙的外面,是奔流不息的黄河,一眼望不到尽头;远处,还能看到连绵不绝的大山。
一名外国摄影师,来到宕昌县清水子村。他拿出一台留声机,放音乐给当地村民听。村民们第一次见到如此稀奇的东西,都来围观,连客栈的房顶上也站满了人。
一支国外探险队,聘请了当地12名纳西族猎手当保镖,他们骑着马带着武器,为探险队提供安保服务。他们性格豪爽、身手不凡,不仅是保镖,还是助手和向导。
这张照片拍摄于兰州庙滩子地区,一个卖酿皮的小贩正在招呼客人来吃。酿皮,就是用面粉浆汁蒸出来的面皮,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一种美食,爽滑可口。
地名也是一种文化,早在四五千年前,就有先人在庙滩子地区繁衍生息。庙滩子是兰州一处古老而名声显赫的地名。
1925年,一名外国摄影师站在高处,拍下了黑措寺的全貌。该寺始建于1619年。照片中排列整齐,鳞次栉比的是佛殿和经堂。
寺庙沿着地势修建,前低后高。寺庙前面的大路上,有人正赶着马车前行。寺庙后面是连绵不绝的大山。
这张照片也拍摄于兰州庙滩子地区,路边是一些小吃摊,撑着遮阳伞。马路上有积水,有人用木板搭起小桥,几名挑着担子的人从上面走过。
外地人常说“兰州拉面”好吃,其实在兰州本地只叫牛肉拉面,没有“兰州拉面”这一说。
兰州白塔山上有一处景点,周围环境布置得十分精致,小山包下是个山洞,山包上还修建有一座凉亭和宝塔。
白塔山上有座白塔寺,为过去兰州八景之一。白塔寺始建于元代,后来被毁。现存的白塔为明景泰年间(1450-1456年)修建。
三名拾粪的孩子,穿着厚棉衣,身上背着大竹篓。他们到经常有牛马经过的路上拾粪。那时候没有化肥,牲畜排出的粪便就是种庄稼最好的肥料。
孩子们除了在农忙季节帮家里干活,不忙的时候,他们就背着粪筐和村里小伙伴们,一块在村前山后,经常有人放牛的地方拾粪,乖巧又懂事。
站在山坡上远眺白石崖寺,白石崖寺通称为“甘加白石崖寺”,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(1583年)。寺庙建在半山腰上。